2021年5月31日下午四点三十分,北京体育大学在师统讲堂举行了第六组第一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报告会。国际体育组织学院十余名师生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报告会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邹秀春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生动精彩的宣讲。本次宣讲的主题是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理想和智慧。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二为从毛泽东诗词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在介绍第一方面内容时,邹秀春老师通过介绍毛泽东的成长来为我们展现其诗词成就。毛泽东从小聪颖好学,13岁便写下诗篇: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随后外国文化的熏陶,国内革命运动的浪浪高涨使毛泽东的诗词充满了时代色彩,在这一阶段他创作出了《沁园春•雪》,《七律·长征》,《 沁园春·长沙》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介绍第二部分内容时,邹秀春老师通过对多个经典诗篇的创作背景以及后世影响来带领我们从中汲取力量。1934年夏创作的《清平乐•会昌》,在当时毛泽东受到党内排挤被调离军事领导岗位的情况下,在党内左倾错误日益严重,历经一年仍未摆脱敌人围剿的危急存亡时刻。毛泽东写下了这篇诗词,表达了毛主席对革命前途一片光明的信心,始终用乐观的精神坚信革命运动终将获得胜利。除此之外《卜算子•咏梅》,《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篇中我们都不难看出诗人乐观的精神与坚强的毅力。
除了与国内战争形式相关的诗词外,毛泽东也写了不少与爱情有关的诗篇。例如十分有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它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以及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激励了无数人民大众去勇敢捍卫革命成果。
读毛泽东的诗,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胸襟,读毛泽东的诗,可以重温历史,激发斗志。党的历史是生动的,是残酷的,同时也是充满诗词魅力的写照。本次党史学习活动使每一个同学获益匪浅,也为国际体育组织学院的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诗词的盛宴与灵魂的洗礼。
下面是两位同学参与本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报告会的学习感想:
作为诗词中的瑰宝,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他对于前人诗词歌赋的理解,蕴含着他为古典诗词注入的新鲜血液,蕴含着中国智慧。读毛泽东的诗词,既能从中领略到美景,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诗、史合一,毛泽东的个人诗兴,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他用诗词定格了一个个令中国人民铭刻于心的历史画面,写就了一部鲜活的中国革命史。像《沁园春•雪》,描绘了长征到达延长县,准备东渡黄河时的情景。大雪纷纷扬扬,黄河上下,一片银白。长征之壮烈仍历历在目,而今红军又要东渡黄河,再次留下前所未有的历史足印。学习党史除了单纯地学习历史事件,还可以学习伟人的诗词和文章,从中感受老一代前辈的情怀和智慧,让党史更有温度,学习党史更加深刻。
——2020级研究生 梁惠敏
今天,在聆听了“感悟思想伟力,凝聚青春力量”党史宣讲报告后,我对伟人毛泽东的理解更加多元化了。他不仅是一个革命家、战略家,是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领导者,他也是一个舐犊情深的父亲、深爱妻子的丈夫。伟人虽是伟人,但是他也是平凡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啊。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毛泽东将装有毛岸英遗物的箱子随身携带,住所更换多次,依然带在身边,而这一切,他身边最亲密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我们很难想象,在毛岸英的死讯传来后,毛泽东是如何的悲痛,又是如何将生死离别的情绪深藏心底,正是这些细节,让毛泽东的伟人形象更加高大。时隔多年,毛泽东终于在1959年回到故乡,写下了《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一代伟人,也是独领风骚的大诗人。
——2019级西班牙语班 赵晓雯
文案/康欣钰
图片/詹歌一弘
Copyright © 2017北京体育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
邮政编码:100084 院长信箱:zhengh@bsu.edu.cn